自身抗体实验室诊断原则与意义解读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继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后的第三类最为常见的疾病,其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5%,并且还在呈上升趋势。
自身抗体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标志。每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都伴有特征性的自身抗体谱。病人血液中存在高效价自身抗体是自身免疫病的特点之一,也是临床确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标志之一。自身抗体检测在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判断疾病的活动程度、观察治疗效果、指导临床用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发展可能性的早期预测,并提示及早预防
近年来,回顾性流行病学研究极大地推动并加快了临床对自身抗体及早提示病情研究的进程。过去,如果从一个没有临床症状的病人体内检出自身抗体时,通常都会认为是一个假阳性结果。随着技术的进步,通过对储藏多年的血标本的研究表明,自身抗体可以先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症状10到20年出现,有些病例可能出现的更早。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其抗线粒体抗体(AMA)可以在症状出现前30年被检测到。抗双链DNA抗体(Anti-dsDNA)可以比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症状早5到10年出现。其它一些研究显示糖尿病、Crohn’s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也有类似的结果,即特有的自身抗体的出现会先于症状的出现。
能预测出一个看起来健康但最终会患上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著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专家、特拉维夫(Tel Aviv)大学Yehuda Shoenfeld教授表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诊断时期,那就是对疾病进程的预测将不再是一种猜想。我们第一次有可能对一种疾病做出明确的预后,并预测出疾病的个体特征、会受到影响的器官。所有目前已得到的结果都揭示出了早期进行广泛性筛查的意义和重要性。然而同时这一进展也要求对新的诊断技术的使用应该负有责任和符合伦理要求。那么什么样的人应当接受检测呢?无疑保险公司和雇主会对筛查结果很感兴趣,但是有无必要对整个人群进行检测或是仅仅检测高危人群、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亲属或已知的遗传性易患病体质?可以肯定的是对已经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人进行检测无疑会对其它相关疾病的诊断带来很大帮助。
就临床而言,早期诊断意味着可以进行有效的预防。对抗磷脂综合症的患者的早期诊断将有助于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同样对其它疾病来讲医生也能为患者以后的治疗提供更有价值的建议。如果不能阻止一种疾病的发生,那么早期诊断就表明我们可以在尽可能早的时间里对患者采取治疗措施。
二、通过监测抗体浓度变化来推断病情变化
某些自身抗体与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通过自身抗体效价与滴度的消长,可判断疾病的活动性,观察治疗反应,指导临床治疗。临床常见的疾病活动性相关自身抗体,最为典型的是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抗ds-DNA抗体,其浓度变化与病情密切相关:患者病情活动、加剧时,该抗体阳性且抗体水平升高;病情缓解、稳定时,抗体水平降低甚至转阴。此类自身抗体检测实验室应强调定量、定期监测。
三、在分子水平上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进行深层次探索
在不久的将来,除了分析自身抗体的诊断意义外,对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研究也将走在前面。通过追踪自身抗体的产生、变化,我们会了解到越来越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机制。这类研究的结果将为预后判断、预防和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很有价值的线索。
自身抗体检测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疗意义既非常明确,也非常重要,但要发挥自身抗体的诊断价值,正确的检测程序与适宜的检测方法是基本保障。
临床上,相当数量的实验室进行自身抗体检测时,常出现以下几种问题:
一、先进行总抗体的筛选实验,检测结果阳性再进一步检测靶抗原特异性自身抗体,完成确认实验
由于检测方法敏感性差异,此种检测程序可能会出现假阴性结果,例如,使用抗核抗体荧光法及抗线粒体抗体荧光法检测时,如果由于方法学问题漏检出现假阴性,即不对患者进行进一步检测,则容易导致漏诊误诊。
二、只进行自身抗体筛选实验而不检测靶抗原特异性自身抗体
较多的实验室认为只对患者检测ENA,ANA明确各个抗体的阴阳性即可,但是由于实验室不同方法学检测性能的差异,仅得出主观的阴阳性极容易导致误诊或漏诊,不利于直接进行疾病诊断;尤其是对于某些浓度中强阳才有确切诊断意义的自身抗体,仅仅阴阳性界定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三、只检测靶抗原特异性自身抗体而不检测总抗体
只检测靶抗原固然可以保证单抗体检测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也相对明确,但是一旦患者体内出现新的自身抗体,仅用已明确的自身抗原检测就会识别不出,就可能失去发现新抗体的机会,并造成患者的漏诊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