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及其抗体检测的意义
人类嗜T细胞病毒(HTLV),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现的第一个人类逆转录病毒,有Ⅰ型(HTLV-Ⅰ)和Ⅱ型(HTLV-Ⅱ)之分,分别是引起T细胞白血病和毛细胞白血病的病原体。属逆转录病毒科的RNA肿瘤病毒亚科。
HTLV是致淋巴组织增生性病毒,其特点是引起细胞转化,长潜伏期后发生恶性肿瘤。HTLV-Ⅰ型已知与成人T细胞性白血病(ATL)、HTLV-Ⅰ相关性脊髓病或热带痉挛截瘫(HAM/TSP)有关;HTLV-Ⅱ型病毒相关疾病仍不清楚,可能与T细胞性毛细胞白血病(THCL)相关。
目前,其致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研究认为HTLV可通过其表面包膜糖蛋白与易感细胞的CD4分子结合而感染,在此过程中,病毒首先与CD4+细胞结合并活化受染细胞,细胞膜上表达IL-2受体,进而经病毒的逆转录酶作用形成病毒DNA,并整合于宿主细胞染色体形成前病毒。在病毒tax基因产物的作用下,CD4+细胞IL-2及其受体的基因异常表达,使受染细胞大量增殖。带有前病毒的宿主细胞可因病毒DNA整合部位的多样性,转化成不同的细胞克隆,并在细胞继续增殖过程中,某一克隆的某一细胞DNA发生突变而演变成白血病细胞,进而形成白血病细胞克隆。由HTLV感染CD4+细胞到白血病细胞克隆的形成大约需要3~6周的时间。
目前,全世界约有1500万到2000万人感染HTLV,主要流行于日本西南部,该地区HTLV血清学检查阳性率高达8%-10%,我国HTLV人群感染率较低,但近年来随着国内调查研究的发展,陆续在北京、广西、江西、新疆、柳州、合肥和四川等10多个省市发现了HTLV的感染病例,并且发现在沿海的福建和广东某些地区有局部小流行。
其引起的疾病预后极差,主要通过输血、性接触、胎盘和哺乳、共用针头等途径传播,输血是一种重要的传播途径,阳性献血者多次献血会使HTLV传播风险扩大数倍,故HTLV筛查在很多国家被列为献血者常规筛查项目。日本于1986年首次将HTLV抗体检测列入献血常规筛查项目,美国、加拿大、法国、巴西等多个国家陆续将其纳入常规筛查中,我国厦门市在2004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血站开展HTLV抗体筛查项目,对所有献血者血液进行筛查,数据统计,2004-2009五年间血液样本中,HTLV抗体阳性率为0.02‰,通过筛查成功避免了污染血液在输血患者中的流动,大大降低了病毒传播风险。可见,从提高血液安全角度看,在我国的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中增加HTLV项目的检测是必要的。对于发病率较低的区域,要对需要多次输血或输血同时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行输血前血液HTLV筛查。